您好!欢迎来到集韵文化官网!

关于集韵

关于集韵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是重要生产力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6-02-01

深圳市集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立一来,坚持倡导和推广[茶与瓷]理念,展现茶与生活的美学,在有效传承基础,实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红袍”制作技艺合理产业化项目,沉淀出”和,韵,醇“为核心字的理论价值观,阐述了茶与生活的美学关系,使之与生活更亲近。

“和,韵,醇”的价值观成为集韵公司在新时期对中国茶道的理解和表述,继而上升为集韵公司的文化定位,对在新时期如何对外交流,为社会提供怎样的产品和服务,个人应有怎样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获得公司文化产业活动,发展现代中华美学所需的文化资源.

公司的理论及创意实践活动继纳入深圳市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理论与实践论坛之后,再获殊荣,公司创办人荣获中国生产力学会颁发2015中国优秀创新企业家荣誉称号。

附提交论文(简约)

——论中国传统茶文化如何实现新时期的产业复兴


导言

茶道是一种意境,不拘于形式;是在茶与瓷的行为互动中,在事茶者专注,动静之际,自然流露出的一种和谐,能拨动心弦,甚至触及灵魂的一种气韵;入诗成章,入画成景,入心成境,体现“和、韵、醇”的高度统一。


一,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呼唤“生活茶”。

茶,集山川精英秀气,是一种天然饮料。

茶文化,是在种茶、采茶、制茶、品茶的过程中,积年累月,逐步获取、沉淀、浓缩、升华而成的物质和精神的结合体。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本位文化及边缘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茶文化在中国,经由悠久的历史锤炼,继以儒、释、道思想精髓的融合,使之具备中华独有的人文美学气质;茶文化是高雅文化,可以一室清雅、“谈笑有鸿儒”;茶文化也是大众文化,贩夫走卒,五行八作,遍地生香。茶文化覆盖全民,影响整个社会,是中国文化中使人最感亲切的部分。

中国茶文化发展到今天,早就超脱了简单的饮食文化范畴,而成为一种渊源深厚的民族精神特质,是“天、地、山、水、人”的合而为一的产物。反映出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和礼仪,承继着强烈的时代使命感。现代化社会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明,需要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资源。

中国茶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有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广阔空间。

时代呼唤“生活茶”。


二 当前国内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简略)

国际,国内茶产业及消费量呈逐年递增之势,发展前景向好。就国内现状来看,经营企业数量多、龙头企业少,家庭式、小农性质的企业多,现代全球化企业少,价格体系混乱,产品品牌多,商品名牌少。茶叶出口利润过低,品牌少,瓶颈问题依然突出。


三 “大红袍”是中华茶文化中最具“神秘感”的品类

在中国,有一座山叫做武夷山。

武夷山,是中国茶的生长乐土。

早在商周时,武夷茶就随武夷山“濮闽族”的君长,作为贡品在会盟伐纣时进献给周武王。西汉时,武夷茶已初具盛名。唐朝元和年间,孙樵在《送茶与焦刑部书》中提到武夷茶的别名——“晚甘侯”,成为后者最早的文字记载。到宋代,武夷茶称雄茶界,跻身贡茶之列。

福建省武夷山市东北部天心岩下永乐禅寺之西的九龙窠。只有平均海拔650余米的地方,北纬27度 35’—27度43’、东经117度35’—118度01’、方圆120华里范围内,才出产这个神奇的茶中精品:岩茶。

武夷山茶,岩茶是最著名也最独特的物种,色艳、香浓、味醇。武夷岩茶中,又以“大红袍”最为名贵,被誉为“岩茶之王”。

关 于其功效,中国茶圣陆羽在《茶经》如是记录:“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痛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明代著 名医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也说:“温饮则以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岂爽,不昏不睡。”

虽然早在1959年全国“十大名茶”评比会,大红袍就入选“中国十大名茶”。然而纵观过去十余年来,外来游资炒作,干扰市场,影响形象;同业各自为战,无序竞争,整体缺乏创新及名牌意识等,使其文化内蕴、独门功效、市场价值及相关地位至今依然“乱花渐欲迷人眼”,与社会保持距离,造成了神秘感。

可以说,唯有充分挖掘并真正彰显大红袍文化,才能体现中国当代茶文化的成熟。

为“大红袍”正名,既是新时期茶文化产业复兴的主要突破口,也是重要出路之一。

四,在国家“一带一路”新的战略思想下,深入一“点”,如何突破瓶颈,实现茶文化产业复兴

提升茶叶品质,加强源头管控, 探索标准化﹑现代量产方式,拓展精深加工,着眼于差异化市场,赋予文化内涵, 打造品牌,强化市场营销,提升品牌价值和影响,借助互联网营销,成为诸多行业内人士关注的方向,但能有效践行者甚少。

在当前国家“一带一路” 新的战略思想下,茶文化产业如何实现复兴?这里结合集韵公司的实践经验与探索成果,从解决文化定位和美学传承角度入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关键入手,进行解析。

当公元前一世纪中国人靠养蚕生产制造的丝绸通过国际贸易开始销往世界各地时,卖的不是源材料和粗加工品,而是奢侈品。到了唐朝,中国的瓷器再次成为世界贸易的畅销品,中国人卖的不时土和釉,而是具有高附加值的艺术品。到了宋朝,出口业的60%居然由香料创造的,中国人卖的不是药材,而是高雅的生活方式。公元6世纪中国开始向国外输出茶叶,距今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19世纪中叶中国在世界茶叶贸易中居于垄断地位。是因为其稀缺性。随着茶树的引种传播,目前全球已经有50多个国家产茶,150多个国家和地区需要进口茶叶。世界茶叶市场的供求发生了改变,由以往的供不应求成为供给大于需求.

如前所述,中国古代丝绸之路重要贸易交易的不仅仅是产品,而是具有稀缺性,高附加值,高雅性,因此,打造代表中国气质的优秀茶业民族品牌,也就是要考虑如何提供蕴涵现代中华美学的产品和服务,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

为此,郑延于2007年投资,以集韵为平台,“茶、瓷”为基础载体,进行茶文化产业复兴的实践与探索。

1、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茶与瓷]展现茶与生活的美学,是一种生产力。

【茶与瓷】概念的倡导与推广,成为集韵公司入道及实现差异化定位的方法,也是先解决品牌成长的角度问题及高度问题,以求最终实现品牌做强做大。

茶 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历史上,不同的饮茶方式所使用的器具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适合的方式,适合的 器具,是人类与茶叶沟通的重要渠道,茶器作为人类饮茶的道具,在追求有效实用性的同时,其艺术性被无限的放大,在人与茶互动的行为艺术之中,如同一个神来 之笔的符号,挥之不去。

瓷器,质精韵美,光洁素雅,雍容华贵,集多种文化艺术于一体。江西景德镇自中国汉代就开始生产瓷器,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其画面,纹饰,色彩,光泽,穿越了时光和空间,成为中华民族生活中一个永恒的精神家园。

如果说茶文化体现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而瓷文化是这种气质的外在表现。因此两种韵味并集,从而延伸至集纳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元素的“集韵”品牌浮出水面,“茶与瓷”概念随之呼出,并以一种物化形式予以呈现。

2007年,集韵公司联合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母树红袍主要制作者以及景德镇中国“仿古第一人”,于2008年深圳文博会创意推出“茶与瓷”艺术精品——经典皇家系列罐装大红袍,并提出“茶与瓷”文化概念,在国内大力推广的同时,启动“茶与瓷”世界艺术之旅,在联合国及世界高端艺术平台推广公司理念展示艺术精品,并使之常态化,足迹遍及美洲,欧洲,澳洲,日韩,东南亚……意向世界展示中华美学。公司的创意与实践活动一度成为文化经典,被纳入深圳市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理论与实践论坛。

2012年,在实践和理解的基础上,投资动漫,以海上丝路为背景,原创《集韵传奇》描述中华茶和瓷的国际交流及古今的传承,为实现文化的产业化及新业态的发展定下基调。

茶与瓷的倡导与实践从崭新的角度为行业注入新风,也使集韵文化公司在行业中找到位置。

[茶与瓷],展示茶与生活的美学,提倡一种雅致的生活方式,是一种重要生产力。

2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前面提到,唯有充分挖掘并真正彰显大红袍文化,才能体现中国当代茶文化的成熟。

集韵文化公司启动并实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红袍)制作技艺合理产业化。

“香、清、甘、骨、和、韵、醇”七款茶品精心定义,在有效传承基础上实现理论创新和产品延伸,实现茶与生活的美学转化,使之与生活更亲近。

集韵公司在推广“茶与瓷”概念的同时,在世界范围对茶产业及品牌发展的调研也悄然展开。2009年,公司组建团队,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红袍”制作技艺合理产业化项目,大道至简,以【丹贵】为名,以韵为本,构建茶品体系。

初期公司未大规模投入广告,而是进入漫长的迭代优化周期,返复推敲和细节上改良,用四年时间确定出售的七款茶品,使每款茶品风格各异,口味稳定,力求在同类中成为最棒的或最合适的产品。如果说香、清、甘、骨承传了武夷大红袍精华,和、韵、醇则展现茶与生活的美学,同时又可延伸至其它茶品类,体现品牌的宽容性。

3集韵公司文化定位的形成。和,韵,醇

公司在研发产品初期,考虑的只是如何提供有代表性,与众不同的产品,为消费者节约选择成本和决策成本,而在漫长的研发尝试过程中找到了想要坚持的东西,逐渐变成了一种习惯,一种态度,潜移默化地改变赋于产品的内涵。

就这样,和,韵,醇成为集韵公司的理论核心字,成为集韵公司在新时期对中国茶道的理解和表述,继而上升为集韵公司的文化定位,对在新时期如何对外交流,为社会提供怎样的产品和服务,个人应有怎样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获得公司文化产业活动,发展现代中华美学所需的文化资源.


五  集韵之“茶文化观”

其一,茶与儒,道通于“和”。

儒家将中正引入茶道,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的友情,通过饮茶自省,清醒地认识自己,也清醒地看待别人,儒家崇尚中正,亦被看成是我国人民的智慧。中国乃“礼仪之邦”。礼之用,和为贵,它反映了我国人民对和谐、平衡、以及友好精神的认识与追求。

其二,茶与释,茶与道,道通于“醇”。

是生活的提炼,知性的沉淀,简约,闲适,觉悟,是东方智慧的优雅表达。

其三,茶与中华美学,道通于“韵”。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无论居庙堂之上,或是处江湖之远,韵之中国,入诗成章,入画成景,入心成境,入境生韵。

“和,韵,醇”,是在实践中悟出中国茶道的表达,”茶与瓷”是有助于悟道的一种有效方法,一种途径,是一种美学,是一种生产力。

以茶为核,以瓷为宾,便有一方茶席。独品时,回归内心的宁静,疏淡;欢聚时,有曲水流觞,有“八雅”(琴棋书画,诗酒茶花)攒集,有声,有色,有味,有香,有韵,有神,构成东方文化与茶的国粹交融,亦跨越国界,广交天下,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


六 结语

有文化定位,有美学传承,则有了大格局。再有源头管控,有茶品品质管控,有探索标准化﹑现代量产方式,有拓展精深加工,还有借助资本思维及互联网思维;有内涵,有外延,有品牌意识,有名牌思想,有扎实基础,有终端措施,有大局观,也有差异化视野……包罗万“有”,实现人文,科技与互联网的完美融合,打破产业边界,打破组织和国家边界,组成互联网生态经济,才有助于实现茶文化产业的复兴,打造代表中国气质的优秀茶业民族品牌。

路漫漫其修远兮,仍需不辍努力,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