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瓷]--创意茶生活
人文基础的创新助力社会大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发展
论述篇
国家十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文化创新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出路之一,提出“一带一路” 新的战略思想及供给侧改革的新路径。要有创新的行为,就要有创新的文化作为支撑,就必要考虑创新驱动的源泉来自何处。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理论和理念的创新,从而驱动创新发展。
事实上,中国文化是提供了足够我们在继承中去开创新天地的格局。自尊,爱,和对美的追求是创新驱动力的三大源泉。而从什么角度入手去激发源泉,实现我们的创新目标?
深圳市集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底,以探索和构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商业模式为使命,公司跨越八年,专注于中国茶文化的推广及产业发展商业模式的顶端设计及实践,推动茶生活垂直领域品牌成长,呼应和服务“一带一路” 新战略的开展,寻求创意文化产业复兴之路。
这里结合集韵公司的实践经验与探索成果,从解决文化定位和美学传承的角度出发,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关键入手,进行解析。
一、为什么要选择茶文化和陶瓷文化这两载体为切入点?
1、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时代呼唤“生活茶”。
茶,集山川精英秀气,是一种天然饮料。
茶文化,是在种茶、采茶、制茶、品茶的过程中,积年累月,逐步获取、沉淀、浓缩、升华而成的物质和精神的结合体。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本位文化及边缘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茶文化在中国,经由悠久的历史锤炼,继以儒、释、道思想精髓的融合,使之具备中华独有的人文美学气质;茶文化是高雅文化,可以一室清雅、“谈笑有鸿儒”;茶文化也是大众文化,贩夫走卒,五行八作,遍地生香。
中国茶文化发展到今天,早就超脱了简单的饮食文化范畴,而成为一种渊源深厚的民族精神特质,是“天、地、山、水、人”的合而为一的产物。反映出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和礼仪,承继着强烈的时代使命感。
现代化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明,需要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资源。茶文化覆盖全民,影响整个社会,是中国文化中使人最感亲切的部分,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有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广阔空间。
2、瓷器,集多种文化艺术于一体,它穿越了时光和空间,成为中华民族生活中一个永恒的精神家园。
宋朝时期的陶瓷文化,集瓷器之大成。定,汝,官,哥,钧,为五大名窑,形制优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即使后人仿制也少人匹敌。
江西景德镇自中国汉代就开始生产瓷器,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瓷器,质精韵美,光洁素雅,雍容华贵,集多种文化艺术于一体其画面,纹饰,色彩,光泽,穿越了时光和空间,成为中华民族生活中一个永恒的精神家园。
历史上,不同的饮茶方式所使用的器具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适合的方式,适合的器具,是人类与茶叶沟通的重要渠道,茶器作为人类饮茶的道具,在追求有效实用性的同时,其艺术性被无限的放大,在人与茶互动的行为艺术之中,如同一个神来之笔的符号,挥之不去。
二、文化创新,茶文化产业复兴之路为何要从解决文化定位和美学传承这个角度入手?
当公元前一世纪中国人靠养蚕生产制造的丝绸通过国际贸易开始销往世界各地时,卖的不是源材料和粗加工品,而是奢侈品。到了唐朝,中国的瓷器再次成为世界贸易的畅销品,中国人卖的不时土和釉,而是具有高附加值的艺术品。到了宋朝,出口业的60%居然由香料创造的,中国人卖的不是药材,而是高雅的生活方式。公元6世纪中国开始向国外输出茶叶,距今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19世纪中叶中国在世界茶叶贸易中居于垄断地位。是因为其稀缺性。随着茶树的引种传播,目前全球已经有50多个国家产茶,150多个国家和地区需要进口茶叶。世界茶叶市场的供求发生了改变,由以往的供不应求成为供给大于需求. 国际,国内茶产业及消费量呈逐年递增之势,发展前景向好。就国内现状来看,经营企业数量多、龙头企业少,家庭式、小农性质的企业多,现代全球化企业少,价格体系混乱,产品品牌多,商品名牌少。茶叶出口利润过低,品牌少,瓶颈问题依然突出。
如前所述,中国古代丝绸之路重要贸易交易的不仅仅是产品,而是具有稀缺性,高附加值,高雅性,因此,打造代表中国气质的优秀茶业民族品牌,也就是要考虑如何提供蕴涵现代中华美学的产品和服务,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
我们找到文化创新发展的载体和路径,那么如何去执行呢? 有了创新活动的路径,那么怎么深层次地解决内容问题?我们将目光投向武夷茶代表“大红袍”。
三,为何说,唯有充分挖掘并真正彰显大红袍文化,才能体现中国当代茶文化的成熟。
“大红袍”是中华茶文化中最具“神秘感”的品类
在中国,有一座山叫做武夷山。
武夷山,是中国茶的生长乐土。
早在商周时,武夷茶就随武夷山“濮闽族”的君长,作为贡品在会盟伐纣时进献给周武王。西汉时,武夷茶已初具盛名。唐朝元和年间,孙樵在《送茶与焦刑部书》中提到武夷茶的别名——“晚甘侯”,成为后者最早的文字记载。到宋代,武夷茶称雄茶界,跻身贡茶之列。
福建省武夷山市东北部天心岩下永乐禅寺之西的九龙窠。只有平均海拔650余米的地方,北纬27度 35’—27度43’、东经117度35’—118度01’、方圆120华里范围内,才出产这个神奇的茶中精品:岩茶。
武夷山茶,岩茶是最著名也最独特的物种,色艳、香浓、味醇。武夷岩茶中,又以“大红袍”最为名贵,被誉为“岩茶之王”。
关于其功效,中国茶圣陆羽在《茶经》如是记录:“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痛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也说:“温饮则以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岂爽,不昏不睡。”
虽然早在1959年全国“十大名茶”评比会,大红袍就入选“中国十大名茶”。然而纵观过去十余年来,外来游资炒作,干扰市场,影响形象;同业各自为战,无序竞争,整体缺乏创新及名牌意识等,使其文化内蕴、独门功效、市场价值及相关地位至今依然“乱花渐欲迷人眼”,与社会保持距离,造成了神秘感。
可以说,唯有充分挖掘并真正彰显大红袍文化,才能体现中国当代茶文化的成熟。为“大红袍”正名,既是新时期茶文化产业复兴的主要突破口,也是重要出路之一。
实践篇
集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如何在实践中,跨越八年,历经困境,超越自己,推进,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茶与瓷】,创意,创新之路
2007年,集韵公司联合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母树红袍主要制作者以及景德镇中国“仿古第一人”,于2008年深圳文博会创意推出“茶与瓷”艺术精品——经典皇家系列罐装大红袍,并提出“茶与瓷”文化概念,在国内大力推广的同时,启动“茶与瓷”世界艺术之旅,在联合国及世界高端艺术平台推广公司理念展示艺术精品,并使之常态化,足迹遍及美洲,欧洲,澳洲,日韩,东南亚……意向世界展示中华美学。公司的创意与实践活动一度成为文化经典,被纳入深圳市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理论与实践论坛。
2012年,在实践和理解的基础上,投资动漫,以海上丝路为背景,原创《集韵传奇》描述中华茶和瓷的国际交流及古今的传承,为实现文化的产业化及新业态的发展定下基调。
【茶与瓷】概念的倡导与推广,成为集韵公司入道及实现差异化定位的方法,也是先解决品牌成长的角度问题及文化品牌高度问题,以求最终实现关联品牌做强做大,实现服务垂直领域品牌成长的愿景。
[茶与瓷],将两种皆然不同的文化结合,并以物化形式呈现,是一种了不起的创举。
集韵公司以茶,瓷为基础载体,创意为核心,推出“茶与瓷”文化理念,以其为切入角度,为路径,开展传统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探索于实践工作。此工作的积极意义在于,茶与瓷的倡导与实践从崭新的角度为行业注入新风,也使集韵文化公司在行业中找到位置。在新时期将中华特色文化于艺术结合,与大众生活结合。使合理产业化成为可能。
[茶与瓷],展示了茶与生活的美学,提倡一种雅致的生活方式,可转化为重要生产力。
通过品牌化的运营,更大范围地改善大众的身体素质,改善大众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知,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民众民族自尊心,爱心及对美的追求。从而在基础层面提供驱动大众创新的源泉。
2、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前面提到,唯有充分挖掘并真正彰显大红袍文化,才能体现中国当代茶文化的成熟。为此集韵文化公司启动并实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红袍)制作技艺合理产业化项目。
“香、清、甘、骨、和、韵、醇”七款茶品精心定义,在有效传承基础上实现理论创新和产品延伸,实现茶与生活的美学转化,使之与生活更亲近。
集韵公司在推广“茶与瓷”概念的同时,在世界范围对茶产业及品牌发展的调研也悄然展开。2009年,公司组建团队,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红袍”制作技艺合理产业化项目,用四年时间构建初级茶品体系。拥有丹贵,鑫贵,玉贵,瑰百合,延府等直主品牌,为打造中国特色品牌及国际品牌布下足够格局。
初期公司未大规模投入广告,而是进入漫长的迭代优化周期,返复推敲和细节上改良,大道至简,以【丹贵】为名,以韵为本,又用三年时间确定出售的七款茶品,精心定义,以【丹贵】为名,以韵为本,,使每款茶品风格各异,口味稳定,力求在同类中成为最棒的或最合适的产品。如果说香、清、甘、骨承传了武夷大红袍精华,和、韵、醇则理论上阐述了茶与生活的美学关系,同时又可延伸至其它茶品类,体现品牌的宽容性,众化性及国际性。
3、 [和],[韵],[醇],集韵公司文化定位的形成,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公司在研发产品初期,考虑的只是如何提供有代表性,与众不同的产品,为消费者节约选择成本和决策成本,而在漫长的研发尝试过程中找到了想要坚持的东西,逐渐变成了一种习惯,一种态度,潜移默化地改变赋于产品的内涵。基于当代消费升级,公司在实践中融合传统智慧沉淀出以“和,韵,醇”为核心的新价值理论体系,为中华茶业复兴注入新的内容引擎。
就这样,和,韵,醇成为集韵公司的理论核心字,成为集韵公司在新时期对中国茶道的理解和表述,继而上升为集韵公司的文化定位,对在新时期如何对外交流,为社会提供怎样的产品和服务,个人应有怎样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获得公司文化产业活动,发展现代中华美学所需的文化资源.
4、集韵公司目前正着手建地面体验及互联網平台,通过跨界资源整合及投资,实现人文,科技与互联网工具的完美融合,打破产业边界,打破组织和国家边界,组成生态经济体,服务大众创新,大众创业。
集韵之“茶文化观”
其一、茶与儒,道通于“和”。
儒家将中正引入茶道,通过分享,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的友情,通过饮茶自省,清醒地认识自己,也清醒地看待别人,儒家崇尚中正,亦被看成是我国人民的智慧。中国乃“礼仪之邦”。礼之用,和为贵,它反映了我国人民对和谐、平衡、以及友好精神的认识与追求。
其二、茶与释,茶与道,道通于“醇”。
是生活的提炼,知性的沉淀,简约,闲适,觉悟,是东方智慧的优雅表达。
其三、茶与中华美学,道通于“韵”。
茶道是一种意境,不拘于形式在乎于素养。在事茶者专注,动静之际,在茶与瓷行为互动之中,自然流露出一种和谐,能拨动心弦乃至触及灵魂的一种气韵。 韵之中国,入诗成章,入画成景,入心成境,入境生韵。
结 语
有文化定位,有美学传承,则有了大格局。有内涵,有外延,有品牌意识,有名牌思想,有扎实基础,有终端措施,有大局观,也有差异化视野,实现人文,科技与互联网的完美融合,打破产业边界,打破组织和国家边界,组成互联网生态经济,才有助于实现文化创新,打造代表中国气质的优秀茶业民族品牌,为人类创造福祉。